查看原文
其他

何雨​:如何推进美丽江苏建设

何雨 长江产经智库 2021-06-30



何 雨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副研究员






在4月2日参加的首都义务植树活动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美丽中国不是涂脂抹粉”,而是要让人民过上“健康的”“高品质的”生活。省委书记娄勤俭强调,要“高起点推进美丽江苏建设,打造美丽中国的现实样板”。站在“强富美高”新蓝图与“美丽江苏”新愿景的交汇上,到2025年实现“空间布局、发展路径、动力机制基本形成”,“美丽中国建设的示范省份”如期建成,是一项事关江苏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新形势下推进江苏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时间紧,任务重,必须在“空间布局”上拓展“五美蕴含”,在“发展路径”上聚焦“四大领域”,在“发展动力”配套“五项机制”。




拓展美丽江苏建设空间布局上的“五美蕴含”




“基本形成”美丽江苏建设的“空间布局”是“十四五”时期江苏要达到的首要目标。应准确理解“空间”概念的多重向度,走出国土空间、规划空间的狭隘思维,拓展空间美的生态蕴含、社会蕴含、文脉蕴含、心灵蕴含、人居蕴含,才能让美丽江苏的“空间布局”更加饱满、立体、厚重、全面。


1.拓展空间生态美蕴含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苏一直是令人向往的美好生活所在地。随着我省迈入中等发达国家阶段,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环境库兹涅夫曲线”进入上行阶段,成为当务之急。要以只能进、不能退的极大定力做好“治污”文章,系统重构本质安全、绿色生态的生产生活体系,确保“十四五”期间生态环境根本性改善的“拐点”真正到来。要以系统治理之道做好“添绿”文章,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全面保护和综合治理,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大幅度增加绿色空间、生态屏障。要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引领做好“留白”文章,建立全覆盖、全区域、全类型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机制,为各类经济社会活动划出不可逾越的“高压线”。


2.拓展空间水韵美蕴含


鱼米之乡,水韵人家,是最为典型的江苏意象,繁体字的“蘓”也是由“草”“水”“鱼”“禾”四个字组成。东临大海,南辖大江,京杭大运河贯穿全境,太湖、洪泽湖、固城湖、高邮湖、骆马湖等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星罗棋布,更有数不清的各种支流,宛如大大小小的金丝带蜿蜒缠绕在江苏大地上,这是大自然对江苏人民的馈赠。应系统梳理省域范围内的山水资源,按照其自然肌理与内在特质,全面推进长江、淮河—洪泽湖、京杭大运河、黄河故道等生态廊道和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形成森林、湖泊、湿地等多种形态有机融合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3.拓展空间文脉美蕴含


江苏文脉源远流长、人文荟萃、名家辈出,与此同时,不同亚文化间又能多元一体、相得益彰。金陵文化、吴文化、淮扬文化、江淮文化各成体系,又和谐共生。全省拥有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中国历史文化街区的数量均列全国首位。厚重、多彩的历史遗存,既有无形的地方民俗文化,也有有形的各类建筑物,如,代表江南意象、美好生活的园林文化。要重新激活江苏文脉资源,呈现地域文脉之美,才能打造出美丽中国的江苏高地。应在全省范围内对各类历史遗存进行全面整理,赓续江苏文脉,谱写传统文脉与现代江苏交相辉映的新华章。


4.拓展空间心灵美蕴含


美丽江苏人最美。人,是美丽江苏的建设者,是美丽江苏的展现者,也是美丽江苏的最美风景线。作为我国文化高地,江苏人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操、精神意志、智慧才能长期处于全国前列,并通过行为美、语言美、仪表美等感性形态被人们所认可。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建设书香江苏,以文化人、以德感人,推动道德建设迈向深入,营造美丽江苏的德性善行之美。


5.拓展空间人居美蕴含


江苏自然条件优越、城乡发展协调,园林城市、森林城市、文明城市、名城名镇和美丽乡村众多。要优化建筑空间面貌、改善城乡环境,推动城乡聚落分布合理、自然生态与建筑空间完美融合,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到水、记得住乡愁。





聚焦美丽江苏建设发展路径上的“四大领域”




美丽江苏建设在路径上需要重点聚焦彰显江苏区域特质、契合当前阶段诉求、具有系统重要性的关键领域。


1.坚持国土规划空间引领


发挥空间规划的战略引领和刚性管控作用,把“美丽江苏”建设目标贯穿到规划编制、实施、管理全过程。形成以都市圈和城市群为主体,以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为支撑,美丽宜居城市、美丽特色城镇、美丽田园乡村有机贯通的空间形态。市县空间规划要整合所在地自然环境、历史遗存、地域文化等各类资源,构建具有地方特色城市空间体系。详细规划要强化对城市公园、市民广场、街道空间等重点地段和重点区域的空间形态、高度体量、风貌特色、交通组织等的控制引导,优化园林绿色开放空间,营造活力多元的公共空间体系。


2.筑牢环境保护生态本底


构建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画卷,是民之所盼,也是政之所向。要创新生态环境保护的管理体制,完善生态环境垂直管理新体制,进一步增强监测监察执法的权威性、统一性。要深化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切实破解环境公益诉讼鉴定难、周期长、费用贵等难题。要优化监管方式,运用现代科技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精准执法。要加快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宽到边、深到底”的全覆盖、多层次的环境检测系统,提升城镇污水、垃圾焚烧、危废品处置能力。


3.夯实乡村振兴镇村基础


要结合村落自然基础、资源优势、文化底蕴等特色,因地制宜完善镇村空间布局,按照“集聚提升、特色保护、城郊融合、搬迁撤并、其它一般”的规划分类,推动村落布局的优化与集聚,形成多层次多形态的特色田园乡村。要建立健全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全面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完善污水管网配套体系,不断提高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处理率、畜禽规模养殖场治理率等。要聚力苏北农民住房改善“后半篇”文章,适度超前配备交通、通信、给排水、垃圾收集处置等公用基础设施,建立健全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商业等公共服务设施。


4.推动城市宜居内外兼修


要推动滨水蓝道、生态绿道、慢行步道、特色街道的科学布局,有机整合城市的山水资源、历史地段和当代公共建筑,形成独具魅力的城市特色空间。要深入实施城市更新工程,整治老旧城区的建筑物外观,完善老旧小区基础设施功能,营造干净、整洁、美观的“城市颜值”。要重心下沉,合理布局商业休闲、文化创意、体育健身等公共空间,形成用地集约、环境友好、设施充沛、活力多元的社区生活圈。要开展街区整体塑造,围绕街区安全安宁、交通出行、小微空间等方面,打造一批具有活力的魅力宜居街区。




配套美丽江苏建设发展动力上的“五项机制”




推动美丽江苏建设是一项系统繁复的工程,需要敢为人先、迎难而上的勇气与智慧,改革创新各项体制机制,才能为美丽江苏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1.配套高位对标机制


格局决定结局。打造美丽中国的江苏样板,是美丽江苏建设的重要使命,意味着我省在推进这项工程时必须有更高的站位与视野,必须自加压力构建能够引领行动的高位对标机制。要主动融入、对接国家层面成熟定型的推进机制,在美丽江苏建设中全力争创国家生态城市、国家文明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国字号荣誉。


2.配套比学赶超机制


要构建部门间的比学赶超机制,凝聚起美丽江苏建设的纵向动力。要构建地区间的比学赶超机制,围绕美丽江苏建设中的各种堵点、痛点,推动各设区市在体制机制上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尽快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地域或领域经验,汇聚成美丽江苏建设的横向动力。为此,省委省政府可以考虑在若干领域若干地区打造美丽江苏示范样本作为标杆,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与激励作用。


3.配套跨域联动机制


要建立碧水蓝天净土攻坚战的跨区域联动机制,破解多地市共用部位污染治理的联防联控问题,构建起上中下游产业、前中后领域协同治理的有效衔接机制。要建立重大文脉走廊的跨域联动机制,重点聚焦京杭大运河(江苏段)的文脉梳理,将其打造为一个反映江苏地理风貌与历史肌理的整体性文脉标识与文化名片。


4.配套评价-反馈机制


除了政府部门条块之间的评价体系外,还要构建美丽江苏建设的公众评价机制。要委托第三方独立机构按照年度或领域进行专业评价。要发挥网络在收集社情民意上的优势,畅通美丽江苏建设中政府与公众的评价-反馈机制,把政府的意图及时传导下去,同时把老百姓的心声准确吸纳上来。要把评价-反馈机制落到实处,对于公众满意的项目或单位要“奖优促优”,对于效果不彰、民望不高的项目或单位要“惩懒戒差”,并及时把整改结果向社会发布,真正构建起美丽江苏建设的双向“回音壁”通道。


5.配套多元治理机制


建构美丽江苏建设的协同治理机制,在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和公众等不同主体间寻求“最大公约数”,形成美丽江苏建设的“合力”。完善“企业河长制”在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等方面的主体作用;发挥“绿石环保协会”“绿色江南”“南京莫愁环保协会”等民间组织的社会力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培育、扶持各类专业化的社会团体或组织。


往期 推荐


张月友:“十四五”中国要纠正服务业历史歧视

陈东:从政策法规看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优化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中国经济智库论坛”栏目征稿启事


版权声明:上海钧智律师事务所为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提供法律服务。需要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本研究院所有内容或观点的,应注明“来源: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对于不遵守本声明和/或其他侵权违法行为,本院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培育单位,江苏省首批重点高端智库,以南京大学经济学、管理学及其他相关学科平台为核心,优化组合国内外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的学科和专家资源,以中国沿海地区高度开放、发达的实体经济为背景,深入研究探索中国实体经济的走势、趋向与政策,为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总结经验,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